覽潮網 12月31日訊(記者 陳洲)早些年,關于人工智能的印象,一般都是存在于科幻影視劇中,尤其是那些失控的AI機器人,著實讓人脊背發涼。
當前,業內將人工智能比作第四次工業革命。眾所周知,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我國被動地開啟了近代化歷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我國面臨空前的民族危機同時也喪失了追求世界科技發展的機遇;第三次工業革命,我國以追隨者的角色在科技領域探索出了中國成就。而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一次,我們要做人工智能領域的引領者。
2021年是人工智能行業的政策紅利大年
2021年被業內稱為“人工智能行業政策的紅利大年”,尤其是2021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體現了對人工智能行業的重點關注。
尤其在2021年即將結束的最后一個月,我國人工智能相關會議密集召開。12月16日,2021全球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數據大會在京順利召開。12月18日,2021東湖國際人工智能高峰論壇在武漢成功舉辦。同樣是12月18日,中國智能語音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語音產業聯盟2021年會在北京舉行。12月19日,以“云腦啟智 開源賦能”為主題的2021新一代人工智能院士高峰論壇暨啟智開發者大會在深圳舉辦。
據相關機構預測,到2025 年,中國有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場,產業規模將超過4500 億元。
中國電信創新構建AI算力“云網”
當前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由學術推動的實驗室階段,轉由學術界和產業界共同推動的產業化階段。尤其在云網體系中引入人工智能,構建一體化智能內生機制,正是中國電信“云網融合”發展體系的精髓。按照國家發改委《全國算力樞紐實施方案》,中國電信規劃了“核心+省+邊緣+端”四級架構的AI算力網絡,適度超前部署AI算力,結合業務場景進行靈活部署,提供算網數智等多要素融合的AI服務。
回顧2020年末到現在,這一年多來,中國電信堅持科技創新、技術引領,不斷加強人工智能領域的自主研發。例如:結合5G和人工智能等的新技術優勢,研發了天翼云諸葛AI、智能視頻云等通用能力平臺;依托中國電信星漢大數據和AI平臺,打造圖像識別(CV)、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NLP)三大人工智能能力;攜手寧夏衛健委共同啟動“打造人工智能醫學大腦發布儀式”;與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等等。
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變革
據相關資料分析,人工智能所賦能的平臺,重點提供算力、數據、框架、算法和應用等的五級AI賦能體系。因此,正如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李萌所言,當前,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發揮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支撐引領作用。我國將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的研發和應用,以高水平的人工智能,支撐高質量經濟發展。
從細分領域來看,借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的話來說:如今,人工智能技術加速發展,在制造、家居、駕駛等場景中已明顯可見其廣泛應用給生產、生活帶來的改變。
而三大運營商之一的中國電信作為人工智能的先驅力量,在2022年乃至今后都將繼續運用5G、天翼云、AI等技術積極與社會各界合作,賦能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變革,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和倍增作用,共建共享數字中國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