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盧臻)在景區各處可實現“步到講解至”、電子消費地圖及時推送附近促銷和網紅店、手機電子錢包覆蓋越來越多有煙火氣的店鋪……在吃喝玩樂等消費領域,前沿數字技術應用陸續滲透到各個傳統消費場景,創造出新的消費動能和體驗,形成商戶和消費者的良性互動。
(圖片來源:攝圖網)
數字文旅產業潛力巨大
隨著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深入實施,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數字化轉型步伐不斷加快,科技與文旅融合發展成為新的行業趨勢。文旅行業從業者紛紛利用大數據、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積極開展數字文博、云展覽、云演播、網絡直播等服務,推動線上線下融合創新發展,激活文旅新業態。
通過數字化形式活化歷史和人文之美,積極挖掘數據資產價值,進行有效的經營分析和精準布局,是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抓手之一。同時,利用數字化手段在旅游場所展示、展演,并促成成果交易,這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發展,也為傳承人在展示技藝的同時創造了經濟價值。
專家預計,2023年,中國數字化文旅產業市場規模將會突破1萬億元。伴隨互聯網興起,需求側牽引的智慧旅游已經進入到消費場景建設的全新階段,人工智能、5G通信和現代金融科技創造了更加多元的消費場景,推進現代旅游業建設和高品質發展的新時代已經到來。
各地不斷增加文旅數字含量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多項文旅產業發展政策文件。其中,2021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規劃》,規劃提出:“要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在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同年12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充分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科技創新成果,升級傳統旅游業態,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推動旅游業從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這些政策的出臺是國家對新興數字文化產業做出的頂層設計,將引導產業的發展方向。同時,各地紛紛響應,正逐漸增加文旅的“數字含量”。如上海推廣“數字酒店掃碼入住”模式;江西出臺推動數字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推進旅游業“上云用數賦智”;內蒙古建成“游內蒙古”平臺,多家景區和文化場館實現預約服務功能。
探索數字文旅融合發展新生態
實際上,數字文旅產業特征不是簡單的“數字特征+文旅特征”,而是從文化、旅游、數字的屬性特征中進行融合、再造,要想做好數字文旅良性發展有以下三點建議。
一是加快5G 建設利用,增加“云旅游”平臺建設,增強視頻平臺(微信視頻號、抖音、快手等)和文旅產業主體的創新協同,拓寬視頻業態賦能旅游行業的適用場景,加快新技術的創新和文旅產業應用。
二是鼓勵景區轉型升級,打造旅游IP景區,要建立和完善旅游創新平臺,聚集各類資源,引導其開發獨具特色的主題IP,為景區的轉型升級創造條件。
三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業界應改善文旅產業數字化硬件和軟件設施,著力探索數字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新模式、新業態,引導數字文旅健康規范發展,促進數字文旅消費提質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