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記者 林碧涓)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基礎科學與人工智能論壇”日前在國家科技傳播中心舉辦,聚焦“大模型及通用人工智能:問題與挑戰”這一主題,各國專家展開熱議。當前,大模型市場競爭可謂如火如荼,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近期更是相繼發布了其自研大模型產品,加入“戰局”。“百模齊放”的情況下,如何在這一賽道上將這塊“蛋糕”做大?
運營商齊發大模型產品
作為人工智能新一輪爆發的轉折點,大模型在國內爆火已半年有余。電信運營商作為新一輪人工智能技術變革中的關鍵角色,融信息時代變革之大勢,不約而同地落子大模型領域,相繼發布面向行業的大模型產品。
先是中國聯通在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首次對外公布了旗下首個面向運營商增值業務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鴻湖圖文大模型1.0”,該大模型可以實現以文生圖、視頻剪輯、以圖生圖等功能。隨后,在第六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中國電信發布大語言模型“TeleChat”,賦能數據中臺、智能客服和智慧政務三個方向。緊接著,針對政務和客服領域,中國移動發布九天·海算政務大模型和九天·客服大模型。
運營商手握獨牌
對于運營商來說,發力大模型既是技術推進,也是產業需求。作為數據與算力的“賣水人”,運營商在AI大模型領域具有先天優勢。
首先,豐富的、可按需配置的算力和網絡資源。以中國電信為例,除構建以“2+4+31+X+O”梯次分布、云邊協同的泛在算力基礎設施體系外,中國電信不斷推動云網融合創新發展新模式,在上海試點新一代智云網絡,以具備高質量、廣覆蓋等優勢的算力網絡服務人工智能科創的前沿陣地。
其次,豐富的2C、2H、2B、2G的信息服務業務與大模型契合良好,能為大模型的落地提供豐富場景。據工信部發布的2023上半年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顯示,電信業務收入較為平穩增長,電信業務總量保持較好增勢。
最后,良好的政企客戶基礎,能夠很好地推動行業大模型的規模落地。當前,天翼云已經服務政企、醫療、教育等各個領域超200萬客戶。
群雄逐鹿,需另辟蹊徑
人工智能時代的加速到來,對于運營商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野村綜研咨詢顧問張凱表示,主流的大模型都是通用大模型,都越來越趨向同質化。
從技術的角度看,通用大模型可謂“全才”,可以服務各行各業。但在TOB業務方面來看,其很難滿足產業場景專業需求,還會耗費巨大的算力、數據、算法資源,導致成本的上升。那么,大模型發展之路應是通用還是專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廖湘科認為,各行各業可根據行業實際需求,定制行業的專用模型。
中國電信研究院戰略發展研究所所長饒少陽表示,運營商發展大模型,需重點解決跨域異構算力的高效調度等新型智算技術難題,將大模型能力用于提升自身運營能力與網絡能力,打造差異化競爭。
打鐵還需技術硬,無論是通用還是專用,說到底,大模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技術的比拼,要想在大模型競賽中勝出,還是走自己的路才行。